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


在距离英国伦敦130公里的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耸立着一些由巨石构成的建筑群,称为「巨石阵」。这些整块的蓝砂每块约重50吨,巨石阵的主体是由几十块巨石柱排成的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周边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
巨石阵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什么人修建的?他们是怎样修建的?巨石阵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些问题成了人们探寻的目标。
巨石阵的修建时间现在已经比较清楚,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有4300年,也就是说始建于西元前2300年左右。专家推算,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需要至少三千万小时的人工,相当于一万人工作整整一年。
2003年,在巨石阵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陪葬品有金、银、铜等装饰品,数量比同年代墓葬多达十倍。经专家考证,墓主人就是当时地位显赫的阿彻,他正好生活在大约西元前2300年。所以有理由认为,阿彻和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维塞克斯的原始部落,都有可能是巨石阵的建造者。
巨石阵的主要材料是重达5~50吨的蓝砂岩,但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根本没有这种石料,巨大的石块从哪里来呢?
在几百公里外的南威尔士普利塞力山脉中,人们发现了这种材料的采石场,同时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采石工具。搬运深重的巨石十分艰难,专家推测,首先是从普利塞力山经陆路到达靠近海岸的米尔福得港,然后用船进过300多公里的水路到达索尔兹伯里平原。剩下的40公里陆路,可以通过滚木、橇捧和绳索来完成。
因为三样工具难度较大的是绳索,专家又展开了研究提出,建造者是用一种叫「断树」的树皮在水里面浸泡后得到坚韧的纤维,在通过绞结制造出绳子的。接下来的建造难点,就是怎样把如此重的石柱竖起来和放在两根石柱顶上,做成门楣的样式。专家推测,在没有起重设备的当年,建造者采用了「土屯法」。就是在要树上立石柱的地方,用很多的土堆出一座有斜坡小山,高度就是这个石头要到的高度,然后从斜坡上用撬棒、滚木把石头拉上去,就位之后把土挖掉。
这些推测都是基于当时可以达到的生产水平做出的,所以比较可信。通过这样的方法确实可以建造出巨石阵,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物力,建造者为什么要这样兴师动众呢?巨石阵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997年,英国科学家在巨石阵中放入先进的录音器材进行实验,发现组成巨石阵的巨大扁平石块能非常精确地放射巨石阵内部的回声,并将其集中于巨石阵的中心,形成共鸣效应。于是有一个观点占了上风,巨石阵很可能是古代祭祀的场所。早在十七世纪,英国古董学家奥波雷就认为,巨石阵是罗马统治时期德鲁伊教的祭祀场所。由于德鲁伊教的形式和教义非常神秘,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牛津大学的霍金斯(Hawkins)教授认为,通过巨石阵结构的关系,可以精确了解到太阳和月亮的十二个方位,并观测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节的起落。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所以,有人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巨石阵应该是古天文台。
也有人相信,巨石阵曾经是一座皇族墓地,因为有六百年左右的时间,有一百五十人到两百四十人在「巨石阵」下葬。埋葬人数表明,这些人应该属于同一个显赫家族。谢菲尔德大学古代人口统计学专家标示,早其再哪里下葬的人很少,但此后几个世纪,随着家族后代人数增加,下葬人数也相应增加。所以,「巨石阵」埋葬的应该是同一家族的成员。
还有人认为,巨石阵中的大石头,都是古代冰川运送到这一带的。正是当地人对这些巨石阵的来历感到神秘,才把它们收集起来,树立在哪里,属于一种原始崇拜。
迄今为止,虽然科技已经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再回来,但是关于巨石阵的很多谜团,仍然没有解开。

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


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是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也是其中最为神秘的一个。直到今天,人们都还不知道它的真实模样。罗德岛位于爱琴海东端,曾经是东部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西元前四世纪末,埃及和马其顿两个强国争夺罗德岛。看到当地居民倾向于埃及,马其顿就派来了四万强大的军队。尽管敌人多于岛上所有的居民,侵略者还是被英勇的罗德岛人击败。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罗德岛人把收缴的兵器集中起来,得到近十三吨的青铜武器,全部投入烈焰熔化。经过十二年的打造,铸就了一尊太阳神巨像,作为守护神像放在港口。雕像屹立了五十多年,在西无前224年的一次大地震中倒塌。据说,神像从基座上被高高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残骸在当地放了近千年。七世纪中期,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将所有铜像碎片拍卖给一名商人。商人动用了九百头骆驼,才把那些碎片运到叙利亚,重新融化成了铜。巨大的神像从此消失。它究竟什么样子呢?
在31世纪的一幅画上,神像是一个裸体男子。他左手持矛,右手我剑,矗立在高高的圆柱上,四周是翻滚的海浪。14世纪的旅行家马尔通尼曾拜访过罗德岛,他记忆中的太阳神像的双脚踏在防波堤上,两脚相距有1000步。而比利时人科尔森(Co1son)左1480年编写的《罗德斯史》一书中,则描述太阳神叉开双脚横跨港口,船只都从他的两腿中间通过。进入172年后,荷兰人马丁描述的神像又起了变化,太阳神开始手举火炬,似乎在发挥灯塔的作用。但近代学者对这些描述都提出了异议,认为30多米高的立像两足间的间隔不可能超过极限十米,而实际跨越港口入口的宽度至少要两百多米。
如果连站立的姿势都不可能,神像的疑点简直就是致命的。
于是有人提出,神像的体积应该更大,能够符合跨越站立的力学原理。根据记载中提出的,神像用了「青铜达五百他连特(越12.5吨),铁三百他连特(越7.5吨)」来理解,决不可能全部用青铜浇铸成实心而成。否则的话,巨像至少应该有一百吨重。按照这个推断,巨像的躯体表面是用捶打出来的青铜薄扳包裹,里面用石块,木棒、铁棒等支撑,这样才能节省金属材料,大大减轻神像的重量。
为了保持吨位惊人的巨像能够稳定,设计者采用了骨架支撑的方式,其中两根是27米长的铁柱,从脚通到头部。另外还有有一个根铁柱做辅助支撑,长达三米,从左胳膊通到直拖地面的披衣。这些关于修造方法的推想虽然合理,但缺乏充分的史料记载依据,一直没有得到权威确认。
现在唯一找到比较可信的资料,源于西元一世纪的罗马作家普林尼(Pliny)的游记—―巨像的高度是七十肘(大约有32米)。普林尼说:「神像的手指比人还高,倒在地上的大腿,可以当作住人的洞穴,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双手搂住它的大姆指。」由于普林尼的纪录有限,没有描述巨像的姿势和修建的方法,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题。
不久以后,人们在巨像脚下的基石上发现了铭文纪录,表明巨像的高度是80肘(约合36米)。毫无疑问,这个纪录是最可靠的,也佐证了普林尼的描述。
高傲壮丽的神像,以它那不经意地倒塌,为后人留下了无穷尽的想像,这个可是当初的创建者没有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