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尼斯湖水怪






英国苏格兰北部是一片绵延的格兰特山脉,在苏格兰大峡谷里,有许多湖泊,尼斯湖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开凿了近百公里的运河,把尼斯湖和其他湖泊连接起来,并且连通了大西洋和北海的默里湾。
一千多年来,一直流传着尼斯湖有水怪的传闻。早在西元钱565年,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就声称,他和仆人在湖里游泳的时候遇到巨大水怪的攻击。随后的几百年间,又有上万起类似的报道,但专家们大多认为是无稽之谈。
1934年4月,伦敦医生威尔逊在尼斯湖拍下了水怪的照片,虽然不是很清晰,但还是可以明显看出水怪的特征:长长的脖子和扁小的头部。水怪看上去完全不像任何一种现存的水生动物,但是像七千多万年前灭绝的蛇颈龙。
这张照片很快就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认为蛇颈龙可能仍然生存着。1960年4月23日,英国航空工程师丁斯德在尼斯湖拍了五十多英尺的影片,影片中明显有个黑色长颈的巨形生物在尼斯湖中游动。就连一些原来对此持否定意见的科学家,也因此改变了看法。英国皇家空军联合空中侦探情报中心分析了影片,认为[那东西大概是生物]。
20世纪70年代后,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始大规模搜索水怪。1972年8月,美国波士顿的研究者用水下摄影机和声纳仪等,在尼斯湖中拍下一个两米左右长的菱形鳍状肢,附在一个巨大的生物体上,同时,声纳仪也捕捉到有巨大物体在湖中移动。
1975年6月,第二次考察中,得到两幅更加令人感兴趣的照片。其中一幅可以看见一个长着长脖子的巨大身躯,以及两个粗短的鳍状肢。根据周围的参照物,推算出这个生物有六.五米长,其中头部额头长度大约二.七米,样子像极了蛇颈龙。另外一副则拍到了水怪的头部,放大后可以看到头上的短触角和张大的嘴。考察者得出结论,尼斯湖中确实存在一种大型的未知水生动物。
世界被轰动,人们感到尼斯湖水怪已经触手可及了,甚至想象着不久就能捕捉一只。英、美联合组织了大型考察队,派出24艘考察船排成一排,在湖上展开地毯式搜索。但后来的情形并不乐观,除了又率下一些声纳资料之外,一无所获。但是这并没有打击人们的热情,探测显示,尼斯湖有大量鱼类,水底情况复杂,给水怪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藏身空间。这里还和大海相通,大家伙很容易躲避考察,藏到海里去了。
2007年5月31日,英国约克郡一名55岁的实验室技师拍下一段尼斯湖水怪的视频,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视频资料。上面显示水怪至少有45英尺长,它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6英里。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尼斯湖确实存在未知的大型水生生物,只要没有捕捉到活体罢了。但正因为这个致命的缺陷,对尼斯湖水怪的质疑,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
英国广播公司(BBC)资助了一个研究小组,使用了先进的六百束独立的声纳波束和卫星导航技术,对尼斯湖像梳子一样筛查了一遍,却一无所获。他们果断宣称,尼斯湖水怪并不存在。而意大利地质学家皮卡尔迪在伦敦及美国地质学会合办的会议上明确发言。认为尼斯湖水怪根本就不存在,人们看见的物体是漂木,周围的巨浪不过是地震的产物。
也有人认为那不过是几条百岁老鳗鱼,它们纠结在一起的部分被看成了怪物的身体,而露出水面的部分被当做了怪物的头。
一位退休的电子工程师在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宣称他的研究结果:尼斯湖水怪不过是千万年前生长在湖边的巨大松树枝,它们沈入海底以后,受到湖水的压力,逐渐排出枝干里面的松脂,形成空气室,浮力增加,就漂浮到水面,随波逐浪,一起一伏。由于松树枝干弯曲,形状多样,看起来就像是怪兽。而松枝在水面过一段时间,空气室里面灌注了湖水,浮力下降,就又沈下去了。这种理论曾经一度是驳斥尼斯湖水怪的最佳解释,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实物证据,也无法解释水下照相机捕捉到的一些镜头,也没有被更多人相信。
尼斯湖到底有没有水怪,至今还是一个谜。http://www.youtube.com/watch?v=VTtrRZywh4Q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穆斯林[禁区]佩特拉


在约旦安曼南边两百五十公里的地方,穿过一条非常隐蔽的、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峡谷,就到达了神秘的城市佩特拉。佩特拉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文[岩石](petrus)。人们认为,这里是《旧约全书》中摩西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
因为当地岩石的颜色,佩特拉也被叫做[玫瑰城市]。事实上,这里的颜色异常丰富,不仅有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这里最早是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纳巴泰人和贝督因人都是古老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西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迁移来到佩特拉城,全盛期有三万多居民。王国从大马士革一直到红海,曾修建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在古代世界堪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然而,在以后的五个多世纪,佩特拉几乎被人们遗忘,只要有贝督因人知道它的存在。
西元1世纪,罗马帝国占领了这里,改名[阿拉伯佩特拉],是罗马最富庶的一个省。西元4世纪,这里沦为拜占庭(或者叫做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西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重新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佩特拉又成为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直到12世纪后再次被遗弃。17世纪,这里属于地跨亚、非、欧的奥斯曼帝国。这是一个穆斯林军事封建帝国,几个世纪以来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奥斯曼土耳其的臣民对欧洲人有很强的戒心,任何独自来到佩特拉的基督徒都会被驱逐出境甚至杀害,因此,这里被称为[伊斯兰的禁区]。
1806年,一位德国学者就是因为基督教身份被揭穿,而惨遭杀害,六年以后,一名瑞士探险家化装成阿拉伯商人,奇迹般地通过西克峡谷,进入了佩特拉,这个隐藏在深山峡谷中的名城才再一次被人们认识。直到20世纪,这里的禁区才被打开。人们有幸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就可以对它进行游览和研究。
第一批现代考古队研究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庙宇,从这里的建筑融合了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的建筑风格来看,足以证明这里曾经非常繁荣,是一个多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
佩特拉为什么几度兴废,又最终被遗弃呢?人们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佩特拉这个中东最大的宝藏,就像一本露出了扉页的图画,等待着人们的深入探索。

一夜闻名的泰国班清


班清,是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上的一个小镇,人口不足五千人,世代以耕种水稻为主。二十世纪的一次偶然发现,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在一夜之间声明大躁。
1962年,有人在班清镇的小路上发现一个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众人推断这应该是史前的产物。但因为班清太小了,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在班清捡到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送给泰国的婵荷公主。陶罐子的色彩艳丽且赏心悦目,除了艺术线条的勾勒,竟然还有精确的几何图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婵荷公主亲自去了一趟班清,带回了大量的陶器,还有不少的青铜制品。
由于泰国佛教盛行,很难大规模开挖墓葬,婵荷公主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这些从未在亚洲的其他地方出土的陶器,立即引起全球考古界的轰动。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考古学家蜂拥来到班清,希望能找出这些陶器的渊源。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测定,发现其制造年代应该在西元钱四千年左右,这几乎和古巴比伦两河文明的年代差不多!人们对这样的结果难以相信,因为史学界一致认为,泰国可考的历史最多只有一千五百年左右。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当挖到五米深时,出现了六层界线分明的墓葬。也就是说,几千年前的先民,曾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遗址上,才形成了这样重叠的遗址。最深的一层遗迹是西元前四千年的,最浅的一层也至少距今两千两百年,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发掘持续到1986年结束,一共出土各种文物十八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
班清的成千上万个古墓葬被发掘,里面的宝藏无穷无尽,完全超过了埃及的国王谷。这里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让人惊讶的是,陶器上的花纹不同于亚洲任何一个地方,却和古希腊的陶器花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后者的时间明显晚于班清。
班清的青铜器也十分独特,从成分比例到制作工艺,都显示出高超的冶炼技术在1975年的发掘中,美国考古学家切斯特.格尔曼发现一件青铜的带插孔的矛头,矛头的尖被特意折弯,竟然是经过浇铸、冷却后捶打和退火等复杂工艺制成的。同时,这里发现的很多青铜都含有很大成分的锡。人们不禁要问,是否正好可以解释中东地区的青铜冶炼,在三千年前突然从铜和砷的混合变成铜和锡的配合呢?这项重大的发现,极有可能改写世界的青铜发展史。
人们期待着在班清有更多的发现,来揭开一个个缤纷五彩的历史谜团。

秘鲁纳斯卡巨画


在秘鲁伊卡省的东南部,有一个叫做纳斯卡的小镇,本来名不见经传。随着20世纪中期陆续出土一些古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而让这座小镇远近闻名的,并不是墓葬绚丽的陪葬品,而是因为人们在乘飞机前往的路途中,在小镇旁边的荒漠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线条。这些线条有的呈现几何形状,有的构成蜘蛛、猴子、蜂鸟等动物,或者抽象的图案。图案十分巨大,最大的一个竟然占地5平方公里。
图案极其庞大,在陆地上根本看不见全貌,只能看到一根根奇怪的线条。当太阳初升的时候,在纳斯卡山巅,才可以看见一幅幅美丽奇异的图案。而当太阳升高之后,这些巨画就从眼前消失了。这是巨画的制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光影关系造成的,不能不叫人惊叹。所以纳斯卡巨画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究竟是什么人制作了这些巨画?什么时候制作的?巨画有什么用处呢?
现在科学家已经确信,这些巨画的作者就是当地的纳斯卡人,他们是印加人的后代,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创作了这些不朽的杰作。那么,这些巨画是干什么的呢?如此精巧的巨画是怎样制作的呢?
有人认为,知作者是建立某种高塔类来指挥作画。这个方法当然可行的,但问题是,当地没有建造高大建筑的材料---没有大树、没有木材、没有采集足够石料的采石场,似乎一切都很缺乏。
又有人觉得,或许当年的制作者像现代人一样,使用了飞行器呢?印加人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纳斯卡陶器和纤物的残片上有飞行的图案,包括气球、风筝和鸟一样的飞人。
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总裁,国际探险协会的会员伍德满(woodman)决心做一个实验。他采用当地可以找到的材料,使用原始的工具,按照古代的图样制作了一个类似热气球的东西,在里面放上一个炉灶来加热足够的空气。这个东西真的飞了起来,但是只坚持了三分钟,因为没有足够的燃料降落下来。三分钟的时间对于制作巨画来说,实在太短暂了。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毕生都在研究巨画的制作方式。她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相信古代纳斯卡人一定是掌握了相当的几何知识,才能把一条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线条画得笔直。她认为,知作者是在需要划线的地方打上木桩,只要保证所有的木桩在目测下都在一条直线,然后再木桩之间拉上绳索,沿着绳索画出线条就可以了。但是她对于弧线的制作方式,还是必能肯定。直道她临终前,才找到自己的认为最满意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而成的。虽然赖歇的推测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很多人相信这已经很接近真相了。
关于纳斯卡巨画的作用,有人说是藏宝图,有人说是体育场,有人说是和天文历法有关,有人认为和外星人来访有关,现在普遍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这些线条是古代纳斯卡人用来标明用水范围的标记。
美国麻省大学研究员戴维.约翰逊(David Johnson)最先提出这个理论,他认为,纳斯卡处于乾旱少雨的荒漠地区,在这里的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水源只可能依靠安第斯山的冰雪融水。现在已经探查证明古纳斯卡人为此建造了一百五十公里的灌溉沟渠,大部分深埋地下,位置恰高在巨画下面。所以人们推测,地上的图案就可能是标明这些水源的位置和所有者。不同的图案,表示以这个图案为图腾的不同部落。
这些解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纳斯卡巨画至今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