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星期六

纳粹二号人物戈林自杀之谜

     赫尔曼.威廉.戈林(Herman Wilhelm Goering),是仅次于希特勒的纳粹第二号人物,1945年5月8日被美军俘获。1946年10月,被纽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10月15日,在执行绞刑前的两个小时,戈林居然从容地在关押他的蒙道尔夫集中营服毒自杀了。

    这个世界甲级战犯,居然用这种方式傲慢地离开了人间,无疑是对世人的藐视和嘲讽。他带着自己所谓高傲的心,拒绝了死刑,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世界为之震惊,人们不禁要问,戈林哪里来的毒药?又是怎么在重重监视下轻松服毒的呢?

    戈林是服用了剧毒氰化钾。大家都知道纳粹在最后时期,给每个高级将领都准备装有氰化钾的安瓿管,随时可以要随服毒。但是,戈林已经被关押了这么久,他被捕以后经过严格的全身搜查,囚室内的灯整夜都亮着,一边透过门上的监视镜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也就是说,戈林几乎是与世隔绝,他怎么可能[及时]得到这种东西呢?

    四方委员会下令,对戈林的囚室进行了全面检查。10月19日,在戈林的奶油罐中,发现了一个带安瓿管的铜弹盒。也就是说,戈林在整个看押期间都藏着毒药,以便他需要的时候取用。可这个奶油罐是藏在监狱的储藏室里面的,它是怎样在严密的监视下,把毒药取出来的呢?很显然有人帮助了他。而这个人只可能是内部的有限的几个人之一。虽然调查在继续进行,可是却没有任何的结果。戈林被火化以后,这件事情居然不了了之。

    45年以后,美国德克萨斯州路易斯维市一位中学校长本.斯维林根对此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当时负责保管戈林个人物品的一名美国军官——杰克.威利斯中尉帮助了戈林自杀。1979年4月,斯维林根在德克萨斯州见到了威利斯的遗孀,看到一些戈林送给维利斯的纪念品,其中有刻着戈林姓氏的金笔、瑞士手表和金质烟盒。斯维林根买下了这些东西,对照戈林在监狱囚室里存放的个人物品清单,断定至少有两样纪念品(笔和表)是清单中所列入的。这说明维利斯确实接收了戈林的馈赠,两人的关系似乎很不一般。

    斯维林根立即走访了威利斯当年的同事,很多人说他是一个个性活泼开朗的家伙。但是优良的人观点不一样,一个是纽伦堡的罗斯卡大夫,一个是翻译勃利特.贝利。他们的观点是,如果有人给了戈林毒药,那一定是威利斯!据当时知情人士透露,9月28日,格林曾感谢威利斯道:[对您出自人性、仁义的作法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向您的未来致以良好的祝愿。]戈林死后不久,威利斯就被解除了职务。

    看来,确实是威利斯帮助戈林从奶油罐取到了毒药。现在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威利斯的遗孀认为,自己的丈夫和戈林是朋友。威利斯的儿子法官詹姆士.威利斯认为,他的父亲不愿意看到朋友被迫去接受他自己不愿意的事,从而帮助戈林逃避了绞刑。

    事情到这里似乎已经水落石出了,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在关押和审判纳粹战犯的重要时间和地点,为什么会派一个亲纳粹分子去看守迪萨纳帝国的第二号人物?一个中学校长凭借个人能力就能侦破的案件,四方联合汇集多之力为什么就侦破不了呢?如果他们也认为是威利斯干的,为什么一个小小中尉就能轻松逃脱对此应负的责任呢?看来,这件事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解答。

史达林妻子死亡之谜

     1932年11月1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史达林的夫人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娜佳)的告别式,根据官方报纸的报道,她是在8日由于阑尾炎去世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相信,因为娜佳当时只有31岁,身体非常健康,很难相信阑尾炎就能夺取她的生命。虽然那个时候史达林的私生活是禁止谈论的,但是他们老夫少妻不和谐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西方记者开始在街头巷尾寻找各种传闻,从前苏联高层传出的消息显示,娜佳是在和史达林发生激烈争吵以后饮弹身亡的!更耸人听闻的说法是,史达林亲自开的枪!

    多年以后,各种证据显示,娜佳却是死于枪击,但是这究竟是为什么?是谁开的枪呢?以至是一个谜,人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史达林的爱女威特兰娜的说法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和,娜佳早在1926年就曾经打算离开史达林。出事前不久,他又计划带着孩子们到乌克兰的姐姐家生活。1932年11月7日,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纪念十月革命,娜佳随史达林参加。史达林喝了很多酒,非常兴奋,不断用吆喝的口吻招呼娜佳:[唉,你也喝啊!]娜佳很不高兴:[我不是你的[[哎]]!]说完转身离开。

    第二天早上,人们在史达林的[祖巴罗夫4号]别墅里发生了娜佳的尸体,她手中握着她哥哥送给她的[松牌]袖珍手枪,尸体已经冰冷。不过,斯韦特兰娜当时只有6岁,这一切并不是她亲眼所见,所以也不一定是真的。

    另外一种说法来自当时最高苏维埃主席米高扬,记载于原苏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雅科夫列夫的《记忆的漩涡》一书。11月8日,史达林和一些苏共高层领导人到高尔基的别墅做客。时任苏联军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的图哈切夫斯基到了一些演员来表演助兴。史达林渐渐有些醉意,不断把手中的面包掰下来,捏成小球扔向演员。娜佳看了很不舒服,苏军事委员会主席沃罗什洛夫看出情况不对,便提议为妇女干杯,想要缓和一下气氛。史达林不但没有丝毫反应,然而继续他的无聊游戏。娜佳随即起身离开,有人准备去把她劝回来。史达林愣愣地说:[让她去吧。]

    不久,就有人来报告,娜佳在[昆采沃]别墅自杀了。这种说法显示的出事地点和上一种明显不一样,究竟哪一个是真相呢?

    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前苏联高层领导莫洛托夫的夫人,她回忆说:11月8日,娜佳和史达林到沃罗什洛夫家做客。两人离开时发生了激烈争吵,直到走进了办公室。里面传来了枪声,究竟是谁抠动了扳机,就只有上帝才知道了。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很多人相信。

    另一种说法认为,娜佳是因为和史达林政见不和才开枪自杀的。据说她临死前曾留下绝笔,明确表示赞同布哈林的政治主张。但是这封遗书从来没有被公开,而那些曾经看过遗书的证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

    这位前苏联高层领导人的夫人究竟是为什么,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个谜一直没有解开,也许之后史达林的一些反常行为能提供一些线索吧!在娜佳的告别式上,史达林很晚才到。她离开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她像敌人一样离开了人世。]随后,史达林亲自为这位[敌人一样]的夫人选定了著名雕刻家设计的墓碑,并且经常在半夜到墓地探望,往往几个小时独自默默坐在墓碑对面的长凳上。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马可.波罗1254年出身在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据说他的父亲和叔叔因为经商到过东方的蒙古帝国,并且受忽必烈大汉委托给罗马教皇一封信,请教皇委派人到中国传教。1271年,新敦煌给忽必烈写了回信,17岁的马可.波罗就跟随父亲和叔叔再次来到中国。

    忽必烈很喜欢马可.波罗,让他们在中国住了十多年。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很多城市,甚至当过地方官,1295年返回威尼斯。人们对他们讲述的东方大国,和带回的珍宝惊叹不已。后来,马克.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他的狱友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写成了《寰宇记》,也叫《东方见闻录》或者《马可.波罗游记》。

    小噢能够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那天起,关于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就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怀疑者提出了6大疑问:

    第一,马克.波罗自称元朝攻打襄阳城时使用了他们父子发明了大炮(也就是抛石机),但是根据《元史》,这东西是一个回回人制造的。

    第二,在中国史料中没有记载过马可.波罗。

    第三,马可.波罗在书中没有提到中国非常著名的,和西方有明显区别的筷子和茶,也没有提到方块形的汉字和伟大的长城。

    第四,马克.波罗没有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这是当时西方根本没有的,显然不该疏漏。

    第五,马克.波罗对当时的蒙古皇帝的谱系描述不准确。

    第六,游记中的很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

    支持者则认为,这些问题根本不足以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事实。因为马可.波罗是在回国二十多年后,口述自己的经历,别人纪录成书的。马可.波罗自己最后都说,书中记载的东西不及他见到的一小半,所以有些小疏漏是难免的。关于投石机的问题,马可.波罗无疑是错了,因为和史科违背。但可能是他吹牛了而已,并不能否定它的全部经历。

    中国的史科没有记载马可.波罗有两个原因:第一,元朝灭亡的时候很多官方档案都被销毁了,以至于没有可查的史科。第二,对于蒙古帝国来说,不记载一个来自远方的商人完全是可能的。事实上,当时叫煌给忽必烈送去名马,使者的名字就没有记载。

    关于筷子和茶,可能和马可.波罗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当时元朝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白人、汉人和南人。马可.波罗应该主要接触的是前两类,而恰恰这两类人不怎么使用筷子和饮茶。

    而关于汉字,马可.波罗可能是受了忽必烈的文化政策影响。忽必烈从骨子里排斥汉子,认为是下等人使用的文字,这一点可以从他早前派人借鉴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到后来下令创建八思巴文可以看出来。有了这个时代背景,马可.波罗没有提到汉子,也就是有可能的了。

    至于长城,支持者认为,那个时候的长城根本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万里长城,主要是指明长城。在元朝的时候,很多地方不过是土墙和残垣断壁而已。

    印刷术是一种工艺,必须深入作坊才能发现,马可.波罗在中国的十多年也许真的就没有去过这种作坊。另外,印刷术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是因为对文化发展和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威尼斯商人来说,它的价值恐怕远远抵不上瓷器、丝绸和珠宝。就像马可.波罗把中国的纸币带回威尼斯时,当地人不能理解一张纸片怎么能代表金钱同一个道理。

    关于蒙古皇帝的谱系,这可能是时间太久了以后,马可.波罗忘记了,或者他根本就没有留心,只是在后来讲述的时候随口说了,所以造成了错误。关于地名的叫法,更没有什么可追究的。一句话,马可.波罗喜欢这样叫而已。

    到了20世纪,支持者又有了一个有力的拥护者,他就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先生。山下先生把《寰宇记》作为导游手册,花了三年多时间,按照当年马克.波罗的路线重新走了一次,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他感慨地表示,没有亲身走过这条路,是写不出《寰宇记》来的。

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

安徒生是平民还是王子?

     安徒生(Andersen)是丹麦著名的作家,被誉为[世界童话之父]。长期以来,任免一直认为他出生于1805年4月2日,在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里面,父亲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一名洗衣工。他十四岁从贫民窟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于她的身世,在丹麦有一个流传了一百多年的说法。安徒生其实是一位王子,但伯爵夫人爱丽丝.诺尔维格和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王储的私生子,而王储就是后来的丹麦国王。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写了一本叫做《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的书,从安徒生的成长经历分析,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让人们产生疑问的,首先是安徒生的教育经历。虽然他出生贫寒,家里收入微薄,可以说是仅够糊口,但是安徒生不想当时的其他同类型的孩子,被父母早早派去干活,而是进入了学校。尽管安徒生口吃笨拙,成绩平平,但是他的一切收到了议员乔纳森.柯林的密切关注。安徒生在学校里面的费用是其他学生的两倍,关键是这些钱不是来自他的父母,一个皇家基金会一直在为他支付学费。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公主竟然会给这个穷鞋匠的儿子送去零用钱。

    不光是学费问题,安徒生在学校里面也享受着特殊的待遇。他是唯一一个,没有贵族身份但是却和王室成员与贵族弟子一样,不能被体罚的学生。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安徒生身上,这却是一个例外。他早年在写给朋友的信中透露,他小时候经常进入城堡里面,和比他小三岁的弗雷茨王子一起玩耍。一个王子怎么会看上这个貌不惊人,言语笨拙的穷小子?王子成为雷蒂里克七世国王以后,两人还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

    安徒生十四岁独闯首都,本来他打算学习歌唱、舞蹈和表演,可是没有如愿以偿。直道他口袋里没有一分钱,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一剧本《阿芙索尔》突然受到了评论家的格外注意。尽管大家都认为这个剧本韵律不齐,还有很多语法错误,但是剧本中的某些[闪光点]还是值得让他们把安徒生送进拉丁文学校深造,并且申请了国家津贴给他作为开支。安徒生学习了5年,毕业以后才开始走上文学的道路。到1835年,他才开始创作让自己享誉世界的童话。

    这一切难道都是巧合吗?关于孩提时代的特殊经历,安徒生在成名以后的任何一次公开讲话,或者文章中都只字不提,这难道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吗?

巴士底监狱的铁面人

     曾经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巴士底监狱(Bastille),修建于十二世纪,本来是一座防守性的城堡,到了十八世纪末,成为全法国主要用于关押政治犯最牢固的监狱。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愤怒的人们攻占了巴士底监狱,在入口处发现一行字,写着:[囚犯编号:64389000,铁面人]。

    铁面人,这个熟悉的称呼让人们想起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提到的[铁面人]。书中写道:[这个囚犯毫无疑问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他被送往圣玛格丽特岛时,欧洲并无重要人物失踪。]

    铁面人究竟是谁?这个人的身世引起了人们的好奇,通过各种途径,人们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这个囚犯是1669年在顿克尔克港被捕的,在严密防护下关进当时属于法国的都灵皮诺罗监狱(Pignerol)。狱长圣马斯(M.Saint-Mart)接到一项指示:[如果囚犯谈起任何提倡生活范围以外的话题,就用处死来威胁他。]

    从那以后,圣马斯调往任何一个监狱,都会带着这个铁面人,转运的时候采用密封严实的轿子,以免被人偷看。曾经好几次,囚犯都差点憋死。1698年,圣马斯调到巴士底监狱,铁面人也跟着前往。

    当时的一位法国公主曾经给她的英国皇室好友写信,讲述了巴士底监狱里面的这个铁面人,说他收到很好的待遇,吃穿不愁,唯一就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在他的身边,永远跟着两名武士。只要他一打算摘掉面具,他们就奉命处死他。这封信再一次证明了铁面人的存在,却无助于解开他的身份之谜。

    1703年,铁面人在巴士底监狱去世,和其他四在巴士底监狱的人一样,埋葬时使用了假名。档案纪录的名字是尤斯塔齐.道格(Eustache Dauger),职业为仆役。

    一个仆役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地严防人们知道他的真面目吗?人们开始了各种猜测。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仲马在《铁面人》里面暗示,这个神秘人物很可能是路易十四本人,或者是他的孪生兄弟。

    人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推测,认为铁面人是当时的警察头子兼法官拉雷尼,或者路易十四时期的财政大臣富凯,但是都因为缺乏有力证据,相信的人并不多。迄今为止,和所有线索最吻合的,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潘约里为代表的看法,他们认为,铁面人士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

    路易十三结婚22年,却一直没有子嗣。当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实际控制着国家权力,他希望路易十三有个继承人,以便自己继续掌权。于是黎塞留在老法王亨利(Henry of Navarre)的私生子中物色了一个面首,得到了本来与路易十三感情不和的安妮皇后的青睐,生下了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掌权以后,这个生父可能是回来想获得某些东西。路易十四却并不愿意相认,也不愿意杀死他,于是就有了铁面人。

    这就是真相吗?说也说不清楚。两、三百年以后,随着各种证据逐渐消亡,这个迷也许就只能一直沉寂下去。唯一的希望是,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都曾经大力追查过铁面人的身份,路易十六显然还有所发现,因为他曾经明确xialing:[必须严守铁面人的秘密。]

    如果不是有所发现,又有什么秘密需要严守呢?也许某一天,某一个人,在某一堆故纸堆里面,会发现这个惊天的秘密吧!

2023年5月17日星期三

希特勒死亡迷雾

     阿道夫.希特勒死亡的情况,是一个笼罩了几十年的迷雾。让我们把时间追溯到1945年的德国,一起走进这片神秘的迷雾。

    1945年初,盟军及纪念馆基本控制了德国领空,所以希特勒要想坐飞机离开,使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多方的消息也证实,至少在这年的4月20日,他还从柏林指挥部的地堡里走出来,接见了即将上战场的德国少年。

    盟军已经逼近柏林,史达林布置了十倍于柏林守军的力量,完成了从合围到进攻的全过程。5月2日,苏联军队首先攻进柏林,几天都没有找到希特勒的尸体。美军发布消息,说希特勒战死了。几天以后,苏军说希特勒不是战死,是自杀的。美国方面立即改口,说希特勒在盟军攻占柏林前几天病死。与此同时,美国方面却有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报道,说希特勒并没有死,他潜逃了。

    迷雾就此产生,到底说的说法更可信?率先进入柏林的苏军似乎更有发言权。他们表示,曾经派遣人员四处寻找,也确实在希特勒总部附近找到一具尸体,面容很像希特勒,但随即被证明只是一个替身。这也证明了希特勒确实有为潜逃提供掩护的替身,迷雾更加浓重。

    6月,苏军元帅朱可夫宣称没有找到活的或者斯德希特勒,他失踪了。而且说在他失踪前刚与艾娃结婚。这个宣称把自己一生、一切都献给德国的元首,会自杀吗?世界为之震惊。美国的艾森豪威尔紧急会见了朱可夫,随后表示:希特勒可能还活着!

    紧接着,一切消息和证据似乎都在证明这一点。盟军的保卫并不是风雨不透,包括戈林、希姆莱在内的两千多名纳粹逃出了柏林,希特勒完全有可能混在中间。在柏林有一条由公路改建的飞机跑道,4月29日起飞了一架神秘飞机,至今不知道飞机上的乘客是谁。也许,就有希特勒本人。随即在欧洲和南美洲,都相继出现多次声称目击希特勒的事件,但都被证明是搞错了。

    难道迷雾无法消散吗?让我们回到最早进入柏林的苏军身上。苏军攻占柏林后,关于寻找希特勒的[神话行动]的一切资料都被编入代号1-G-23的档案,收入史达林的私人图书馆。直到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才有机会接触到这个第一手资料。

    档案显示,1945年5月2日,苏军占领柏林。5月6日,发现一具烧焦后被埋藏的男性尸体,希特勒的牙医认出了他为希特勒制作的假牙,并且提供了希特勒1944年的头颅X光片,结果与遗体的头骨完全吻合。希特勒的头骨上有一个枪眼,牙齿缝隙里有微量玻璃残留物,推测他是先咬碎了氰化物的瓶子,在毒性发作前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希特勒在自杀这个问题上,来了一个双保险。

    迷雾似乎已经散开,但是新的疑团又出现了。首先是牙医,他在1942年和一位德国作家谈话的时候说,自己当时并不能肯定那就是希特勒。而莫斯科犯罪学实验室也表示,烧焦的尸体的血型和希特勒的真实血型并不吻合。血型和DNA似乎能说明一切问题,遗憾的是,在前苏联时代,这些可能提取样本的遗骸都被烧掉,投进了大海。

2023年5月15日星期一

究竟是谁应该为二战盟军在安德雷战争遭受失败负责

     1944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接近尾声,法西斯德国和盟军都在为最后的决战做着准备。11月底,德国党卫队将军塞普.迪爾瑞奇(Sepp Dietrich)在柏林饭店举行了一次盛大聚会,参加的都是德国高层和其盟国的外交官和家属。迪爾瑞奇在会上毫无顾忌地讲述了很多战争的计划,殊不知,听众中一位匈牙利外交官的妻子正是盟军的情报人员。

    几个小时以后,一份重要的情报送到了英国伦敦,说是塞普.迪爾瑞奇将军率领的德国第6装甲师正在秘密地向比利时和卢森堡交界的安德雷森林地带集结。因为各种因素,这份重要的情报没有引起盟军指挥部的注意。事后有人猜测,可能是安德雷地区的特殊地形让盟军放松了警惕。安德雷地区有七十多公里长,森林密布,山地峡谷交错,几乎没有道路可以让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等重武器通过,一直被军方称为魔鬼前线。也正是这个原因,盟军第12集团军的奥马.布瑞德雷(Omar Bradley)将军派驻在这里防守的都是些从前线替换下来的老弱残兵。德国方面似乎也是把安德雷地区作为一个天然屏障,1944年12月上旬,盟军和德国的士兵都已经相互在对方的射程内了,但是谁都没有放过一枪。

    死一般的寂静并没有掩饰住安德雷地区的重要性,只要翻翻历史,就能发现,德获军队在1870年、1914年和1940年,三次都是从这里攻入比利时的。奇怪的是,盟军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连近期安德雷德军的异常举动,也没有让盟军有丝毫不按。而本来一直在安德雷的重要补给基地进行轰炸的德军飞机不再出现,安德雷的德军无线电通讯突然全部不中断。12月4日,一名德国妇女穿过德军安德雷防线,向盟军汇报德军运载了大量浮桥、小船和其他设备到前线,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装甲车和大炮向安德雷集结。一切迹象表明,德军正在策划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但是盟军对此依然不理不睬。

    12月11日,盟军抓到一个德国兵,得知安德雷的德军已经全部提前结束休假赶回部队。几天后又抓获一个德国党卫队信使,他携带的文件显示德军师部让安德雷的士兵留在原地,为马上就发生的进攻作准备。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情报在美军情报渠道中消失了,盟军最早指挥部得到的消息是:安德雷的德军很害怕盟军的进攻!

    就这样,德军在12月15日夜晚前,已经把六十五万士兵、将近两千门大炮和大量的后勤设备运抵安德雷前线。12月16日凌晨,德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一下子打破了盟军的防线。冲在最前面的,正是迪尔瑞奇的第6装甲师,这和两周前匈牙利外交官的妻子所提供的情报完全一致。

    虽然经过一个半月的激战,德军被翻了回去。但是这场被称为[凸出]的战役,使得双方伤亡了五十万士兵。盟军早就得知了德军的进攻计划,还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究竟应该由谁来对这次失利负责呢?

    知道战后25年,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的文件解密后,艾森豪威尔的情报官员、英国人凯内斯.斯壮才知道曾经有一个秘密小组在调查这件事。斯壮将军惊讶地发现,原本保存在伦敦盟军远征最高司令部和巴黎艾森豪威尔办公室所有关于[凸出]战争的文件都失踪了。美国官方历史学家考勒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表示现存有挂南德雷战争的情报文件中的句子、短语甚至标语符号都被改动过,显然是为了逃避责任。

    究竟谁该为二战盟军在安德雷战争遭受的失败负责呢?恐怕最了解情况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也无法回答。

二战时期荷兰特工大批被捕之谜

     1940年5月,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占领。很多爱国的荷兰人在英国特别行动组(SOE)的支援下,展开了顽强的地下抵抗运动。德国反间谍机构在荷兰的总头目赫曼.吉斯克斯上校(Hermann Giskee)采取了北极圈行动,就是收买被称为V种人(V-MEN)的荷兰败类,打击抵抗运动。

    1942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逮捕了一个叫乔治.雷得赫夫的走私贩子,和一些政治犯关押在一起。雷得赫夫因此打听到很多关于荷兰地下组织的消息,甚至了解到这个叫做奥德迪恩斯特(Orde Dienst)的组织的首领是冯.得.博哥(Van den Berg)。他立即向纳粹告了密,随后就被释放,以每月领取五百荷兰盾的报酬开始为德国人工作。

    吉斯克斯上校本来对SOE的行动就非常头疼,他以前只知道这个组织在荷兰境内有两部电台,却一直没有找到,在雷得赫夫的帮助下,只用了几个星期,冯.得.博哥上尉的地下情报网和那两部电台就被破获,电台操作员也被捕了。

    这些电台操作员在被SOE从英国派往荷兰敌后的时候,都进行过特别的训练。他们明白。一旦被捕,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都应该假装与德国人合作。在被迫按照德国人的授意发报的时候,应该发送虚假的情报,或者在固定的位置有意错发。这样,SOE就会知道他们已经被捕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久之后,SOE向荷兰空投了一个叫做哈博斯.劳威(Hubertus Lauwers)的情报人员。可以想象,他刚一落地就被德国人抓住了。劳威表示愿意与德国合作,再往伦敦发报的时候,他按照事先的约定在每第16个字母的地方都故意出现拼音错误,以此说明自己已经被捕。然而伦敦方面似乎对劳威和上面所说的那两部电台的警报毫无察觉,仍然按计划发回大量情报,包括即将往荷兰空投特工的时间地点。德国人利用这个情报,抓获了大量SOE特工。

    1943年6月26日凌晨,一个名叫乔治.贾布洛斯(George Jambroes)的荷兰电台操作员刚在斯丁维克降落,就被德国人逮捕,关到海牙附近的监狱里。德国人利用它的电台不断向伦敦发送假情报,声称已经招募了五千名抵抗战士,需要大量武器装备对他们进行游击训练。伦敦方面立即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空投了大量的物资。当然,这些物资一落地,就被纳粹运走了。

    7月上旬,德国的技术人员发现劳威在发报是做了手脚,而英国方面却没有察觉。吉斯克斯立即枪毙了劳威,但是又希望继续利用他的电台,就向伦敦请求换个人来操作这台机器。英国人毫不犹疑就同意了。就这样,一个德国技术员就直接当上了英国情报机构的发报员。伦敦的做法违背了情报工作的原则,因为按照惯例,每一个SOE特工在离开伦敦前,他发报的手法都会备案。每隔一定的时间,伦敦就会把记录的手法与收到情报的手法进行对比。如果对不上,就说明这是敌人发来的假情报。然而在对待劳威电台更换操作员的问题上,伦敦方面似乎忘记了这一基本原则。

    可以想象,从这时候开始,吉斯克斯利用这些电台向英国的SOE情报机构,真的就这么容易被欺骗?但是,由于在[英语对话游戏],已经抓获了五十多名优秀的情报人员,吉斯克斯逐渐放心了。

    知道1944年,德国人从各方面的情报综合分析,一致认为盟军将从法国北部的加莱登陆,从而把大量的兵力部署在这一地区。而事实上,盟军的大部队在6月6日就从诺曼第登陆了,登陆的初期,德国人都还以为这不过是分散注意力的佯攻。吉斯克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处死了47名SOE的荷兰特工。

    战后,一家克兰媒体指责英国政府当时为了达到迷惑敌人,隐藏真实登陆地点的目的,故意派出大量荷兰特工去送死。报道引起强烈反应,荷兰议会组成了以法官L.A.丹克博士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要求英国SOE的领导人到委员会来作证,却遭到了拒绝。丹克又亲自到英国进行调查,却发现SOE机构里面关于荷兰部分的档案都不翼而飞,英国方面的解释是:所有文件在一场SOE总部的大火中被烧毁了。调查只好无疾而终,真相究竟怎样呢?恐怕只有当年SOE的高级官员才知道了。

2023年5月13日星期六

为[火炬行动]护航的SL125舰队真的是苦肉计的牺牲品吗?

     1942年底,明军计划夺取纳粹占领的北部非洲地区,实施[火炬]行动。美国为此派出了著名的巴顿将军,英美一共出动13个师,数百艘军舰和运输船,在11月3日从大西洋浩浩荡荡出发了。

    德国对此也有所防备,几天以后,他们的空军和无线电监测船就跟上了这支庞大的海上队伍。德国海军元帅艾奇.雷德(Erich Rarder)已经意思到,这支梦军舰队将在北非的某个地方登陆,虽然不知道具体地点。但是他很清楚,盟军舰队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才可能到达目的地。于是,第三帝国调集了9艘德国潜艇和26艘意大利潜艇到直布罗陀一带,并且调派了一个德军的鱼雷中队在这里布防,昼夜进行巡逻,德军完全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是一条狭窄的水域,长度由三十二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八公里,一端连接着大西洋,一端连接着地中海。在第三帝国的潜艇和鱼雷中队的严密防守下,盟军舰队几乎不可能顺利通过。

    虽然知道前方有敌人的重兵防守,参加[火炬]行动的盟军舰队还是毫无顾忌地按照预定计划向目标前进。难道,他们就不怕成为德国潜艇和鱼雷的活靶子吗?

    就在他们到达距离直布罗陀一百公里左右的地方时,防守的德国潜艇突然放弃了[火炬]行动的主力船只,转向冲向美国海军少将雷勒(Reyne)率领的SL125护送舰队。雷勒少将立即命令SL125护送舰队全速往西南方向撤退,德军潜艇紧紧追赶。经过6天6夜的你追我赶,德军击沉了盟军30艘运输舰,几乎是雷勒将军的全部家当。但是这些穿上世纪都空空如也,损失的仅仅是船只本身,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员和装备。正是因为德军潜艇去追击SL125护送舰队,直布罗陀海峡门户大开,11月8日,[火炬]行动的主力舰船顺利在北非登陆。

    11月10日,盟军攻入阿尔及尔。10日,摩洛哥宣布投降。经过两年的激战,盟军夺取了北非,为下一步西西里登陆,重返欧洲战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一切都来自于能够顺利在北非登陆,而能够在北非登陆,完全靠的是德军看起来十分可笑的行动。在关键的时刻,德军潜艇放弃了直布罗陀海峡,用了6天6夜去追击一个毫无价值的护送舰队。德军怎么会这么傻呢?

    有人猜测,盟军是利用了被发现的德军间谍,传递了假情报,让德军相信SL125护送舰队有大量的补给和物资,盟军让SL125护送舰队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地点,成为了保障[火炬]行动的牺牲品。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带领SL125护送舰队的雷勒将军的一句话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他曾经说:[这是我第一次因为损失了很多舰船而进行的热烈庆祝。]

罗斯福令盟友吃惊的最后通牒是一个计划吗?

     1943年初的时候,盟军已经基本把纳粹赶出了北部非洲。为了商讨下一步的作战目标,1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首相在卡尔布兰卡进行了会晤。

    会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乔治.马歇尔主张从英吉利海峡向德军占领的法国西北部发动反攻。英国军队的艾伦.布洛克(AlanBrooke)却认为,应该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可以迫使希特勒把兵力调往地中海,从而缓解在东线和纳粹正面交锋的苏联军队的压力。经过4天的论战,英国人的观点占了上风,英美联军将进攻西西里。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回国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罗斯福在会上荣誉然宣布一条消息,让所有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他说:[我已经和丘吉尔达成共识,将不会接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投降,除非他们是无条件的投降。]

    丘吉尔当时就在罗斯福身边,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无条件投降]的说法。要知道,当时的第三帝国虽然遭受了一些失败,但是还有很强的战斗力,盟军正是要利用他们的失败来瓦解对手的斗志。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敌人逼得太急了,对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是没有好处的。但为了不当众和罗斯福发生矛盾,丘吉尔承认自己赞成罗斯福的说法。他补充了一句,说:[我听到这种说法的时间也不长。]

    通过电波,罗斯福的谈说在几个小时之内传到了世界各地,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应,明军阵营里的所有人都对这种说法不理解。美国陆军将军乔治.巴顿听到这个消息后,用几乎发狂的语气说:[虽然我们的总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他就从来没有读过历史。他根本不了解德国人。这个狗屎般的所谓[无条件投降],只会让德国人找到把战争继续下去的借口。这将使战争持续更长时间,死更多的人,让该死的苏联人占更大的地盘。]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听到这个消息,私下说:[如果只能在绞架和刺刀之间进行选择,任何人都会选择刺刀。]

    正如他们推测的那样,希勒特为持续战争找到了很好的理由。纳粹宣传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PaulJosefGoebbels)在柏林发表演讲说:[现在不是我们想不想打仗的问题,而是敌人要消灭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人民,这场战争已经成为了关系国家存亡的战争,为此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戈培尔的演说鼓舞了各地的纳粹士兵,他们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罗斯福的谈话简直就是在帮助纳粹做战争动员,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不大可能是一时兴起,或者口误说出来那番话来。那么,罗斯福的葫芦里面究竟卖的什么药呢?有人猜测,当时深处战争危害中的英国最想及早结束战争,只要德国人愿意放下武器,英国是愿意答应他们的一些要求的。而美国人却不一样,他们的计划是彻底摧毁纳粹,把德国变成一个农业国,八九十万德国人限制在一个巨大的集中营里面。

    要像诗仙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在战争上取得绝对的胜利,也就是说必须经历双方殊死的较量,而英国人显然并不太愿意这么做。于是罗斯福就来个生米煮成熟饭,迫使丘吉尔答应他不想同意的事情,把战争引向了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中。

    但是事实究竟怎样,恐怕只有罗斯福自己才能说清楚了。

美国成功轰炸东京之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为了掠夺更多的战争资源,在1941年12月7日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导致美国参战。为了鼓舞士气,1942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让美国海军总司令、海军上将金策划对日本首都东京发动空袭。但当时,美军没有任何一家飞机可以实现这个任务。因为飞机从任何一个基地起飞,都会因为燃料不足,无法到东京实施打击以后平安返回,金上将对此十分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上将听说陆军的B-25型远端轰炸机的航程可以达到1932公里,而且有可能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他立即派人对此进行研究,1942年2月3日,两架改装后的B-25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成功起飞。3月份开始,24个候选机组开始进行短距离起飞训练。4月1日,最后选定的16个机组在美国空军的传奇飞行员詹姆斯.杜立德中校带领下,从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达航空站登上[大黄蜂]号。他们将被运送到距离日本尽可能近的地方,然后对东京实施空袭。

    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载着16架经过改装的B-25型轰炸机,在重巡洋舰[文森斯]号等6艘战舰的掩护下,驶离旧金山。4月5日,另一支由海军中将哈尔西率领的以[企业]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也从珍珠港悄然出发。5天后,两支舰队在北太平洋上会合,合编为第16特混舰队,由哈尔西中将指挥。沿着北太平洋的一条隐蔽航线,美军悄悄靠近日本。有意思的是,两个多月前,日本舰队正是通过这条航线去奇袭珍珠港的。4月18日,第16支舰队被日本海军征用的渔船[日本丸23号]发现。凌晨6时30分,在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办公室上摆着[日本丸23号]的电报,内容是:[发现三艘舰空母舰,美国人来了。]三本五十六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即下令让[日本丸23号]弄清更多情况。可是却再也联系不上这条船了。

    虽然情况不是很清楚,但是三艘航空母舰已经足以使山本五十六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即命令驻扎在日本本土的第二十六航空战队的飞机起飞,命令停泊在广岛的第一战列舰舰队和前一天刚刚返回本土的第二舰队出发,迎击美国舰队。

    美军的袭击企图被发现了,空袭东京还能实施吗?按照原定计划,特混舰队应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到离日本本土五百公里的地方,轰炸机才起飞,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实施空袭。再往西飞到一千一百公里外的中国南昌和丽水机场降落,因为特混舰队不能冒险在原地等待他们返航。

    经过商量,哈尔西和杜立德还是决定出击。因为他们觉得,日本人会以为美军将在离日本三百公里的地方派出飞机。如果美军现在从七百公里远起飞,因为飞机速度远远大于军舰,所以能在日本人准备好以前实施突袭。这个计划非常大胆,所有参战的飞行员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次没有返航的飞行。

    8时20分,杜立德的座机率先升空,此时,他们距离东京六百六十八公里。三小时后,B-25编队发现了日本海岸。当他们掠过停泊着的日本渔船时,飞行员们开始担心会遭到地面防空炮火的射击。出乎意料的是,迎接他们的不是高射炮,而是渔船上男女老少热烈的挥手。他们把美军飞机当成了自己的飞机。

    12时30分,美军飞机到达目标上空,一枚枚重磅炸弹呼啸而下。日本人这才发现,这些飞机的机翼上不是他们的太阳旗图案。同时,日本裕仁天皇正在御花园为前方将士采药。当他听到爆炸声后,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矜持,大声叫喊着,一把拉起良子皇后躲进樱花林。由于在轰炸前,美军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有令在先:[只轰炸军事目标,不准惊动天皇。]美军飞行员们从皇宫上空飞掠而过。轰炸任务顺利完成后,美军飞机开始自行寻找降落地点,其中一架因为燃油不足向北飞到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降落,其余15架飞机飞入中国大陆,其中3人在迫降时牺牲,8人因降落在日占区被俘。杜立德和其他人在中国抗日军民的掩护下,平安转入大后方。第二天,新闻界发出头条消息:美国飞机成功轰炸东京。

    日本的飞机哪里去了?他们的防空火力呢?他们为什么放任美军飞机在东京上空扔炸弹?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举行的一次防空演习。

    在1942年3月下旬,日本政府宣布,将在东京举行一次全民防空演习,时间正好是4月18日。从早上9点开始,防空警报将要拉响3小时。日本政府强调说。这次演习纯属预防,因为没有一架美国飞机能够飞近日本本土。演习的时候,会有日本飞机在东京上空巡逻。

    4月18日11点55分,正好是杜立德带领的飞机到达本州海岸,所以尽管沿途被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抬头看见,得到的却是一次次挥手致意。美军到达东京的时候,三小时的防空演习刚好进行到尾声,原先用来阻碍飞机的气球正好被收到地面,街上的行人都还饶有兴致地抬头观看他们认为的日本战斗机的空中表演。直道12点15分,第一颗美军投掷的炸弹在东京市区爆炸,防空部队都还认为爆炸声是防空演习的一部分。胡乱地朝天空开了几炮就停下来,因为没有一个日本人想打下他们自己的飞机。

    就这样,凭借一个完美的巧合,美军完成了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实施了对东京的轰炸,粉碎了日本关于[本土是安全的]、[没有任何敌机可以接近日本]的狂妄叫嚣。

2023年5月9日星期二

是谁把德军最新武器情报交给了英国

     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控制了德国政权以后,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澳洲上空。1939年,希特勒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准备发动战争。在8月22日召开的巴伐利亚山顶撤退会议上,希特勒对手下的高级将领们说:[我会为战争的爆发找一个理由,不用担心这个理由没有道理。人们不会在事后追究胜利者是否撒了谎,在战争问题上,除了胜利,什么都不重要。]

    而这个时候,美国CBS电台的记者舒爾若在柏林采访了一些普通民众,发现国人普遍反战。不仅是舒爾若,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都认为,希特勒不会发动战争,从而疏而防范。

    但是就在两周以后,9月1日,德军突然进攻波兰,半个月时间就挺进到了波兰首都华沙,从此开创了闪电战。9月3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匆忙向希特勒发出最后通牒,要他从波兰撤军。在遭到拒绝以后,英法对德宣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英法士兵只能守在国境线上,眼睁睁看着波兰被吞噬。

    1939年10月17日,纳粹的旗帜在华沙上空飘扬,英国驻挪威使馆武官鲍易斯海军准将在奥斯陆接到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封匿名信。信里面表示,如果英国想获得德军最新武器的情报,英国就将英国广播公司(BBC)对德国广播的开头加上[你好,这里是伦敦]的语句。鲍易斯将军对这封信并不是很在意,但是面对战争,他又不愿意放弃任何机会,于是把这封信交给了伦敦当局。

    1939年底,伦敦到处都流传着关于战争的各种消息。英国军情6处(MI-6)的负责人斯蒂沃特.曼茨(Stewart Menzies),在位于议会广场旁边的总部召开了由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讨论了鲍伊斯将军在奥斯陆收到的匿名信。一些人认为,这不过是德国放出的烟雾弹,属于一种心理战术。但是更多的人觉得宁可信其有。最后,军情6处要求BBC对德广播的开头语改了[你好,这里是伦敦]。

    广播语改东一个星期后,1939年11月4日,英国驻奥斯陆使馆的卫兵正在积雪覆盖的台阶上发现一个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裹,大约有3英寸厚、12英寸宽、15英寸长,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一半已经埋在雪里了/如果不是哨兵及时发现,他可能很快就会完全被积雪掩埋。按照包裹上写的收件人。卫兵把它交给了鲍伊斯将军。

    将军小心翼翼的拿着这个来历不明的包裹,在严密的保护下打开包裹,发现里面有8页打印纸,上面详细的记载了德国武器装备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的图纸,包括专说中德国最新巨型火箭的设计图纸,鲍易斯将军惊喜万分,立即把这些文件送回了伦敦。

    36个小时以后,一些英国科学家和情报专家被召集研究这些文件。很多人认为文件是假的,是德国人设计的圈套,目的是为了让英国浪费宝贵的资源去进行并不存在的技术研究。只有28岁的英国情报人员雷根.乔恩斯从这些图纸和技术参数中分析得出结论,V-1是无线电控制的无人驾驶轰炸机,从这种武器射程达到240公里来看,德国人会继续扩大战争范围。事实上,V-1正是德国从十几年前就开始研制的人类最早的导弹。

    决策者采纳了乔恩斯的分析结论,并且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终于在德国发现了V-1的研制基地,并且实施了空中打击。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德国研制新武器的计划,就算是这样,从1944年6月13日到9月4日,德军还是向英国东南部地区以共发射了8千6百多枚V-1导弹,其中射向伦敦的大约有5千枚。由于英国对德国的研发基地的持续打击的骚扰,加上德国的导弹技术并不完善,真正打到伦敦的V-1导弹数量不到一半。但是1944年6月8日上午11时20分,一枚V-1导弹还是击中了距白金汉宫仅4百米的地方,惊险之极。

    人们更加感激那位向英国透露情报的人,但他究竟是谁呢?

    按照常理,这个人一定能够接近到这些德国的最好军事机密,一定拥有超强的技术知识,不然难以将大量的资讯浓缩成精华,写入仅仅8页纸张。有人猜测,MI-6的负责人曼塞斯应该知道这个人的身份,因为他掌握着整个英国的情报系统,而且他和德国很多秘密接触。但是,曼塞斯到死也没有透露这个人的情况。直到今天,人们也不知道这位无名英雄是谁?但是都不能否认,特对击败纳粹德国所做的伟大贡献。

2023年5月4日星期四

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意图

     1945年8月6日上午9时15分17秒,美国空军的一架B-29重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45秒后,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随着强光、巨爆和蘑菇云以后,广告遭受了重大打击,20万人以上伤亡。

    当天,美国杜鲁门总统向日本发出通牒,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用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器进行进一步打击。两天以后,日本仍无动静,8月9日中午,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弹,造成10余万人伤亡。日本彻底被震慑了,宣布无条件投降。

    关于美国投放着两颗原子弹的原因,长期以来的说法是,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已经开始制定在日本登陆作战的计划,但是为了避免至少100万人的伤亡,最终选择了使用原子弹震慑日本,迫使其投降的方案。

    但是经年来,一些以日本金子郭明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是为了避免100万士兵的伤亡的说法靠不住。在查阅了美国国会公文文书馆,以及有关人员的日记、著作以后,以及当年的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中,计划的登陆地点有两个:九州和关东平原。美国总参谋部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曾经咨询西南太平洋军的看法。对方回答:在登陆作战的前30天,会有5万人左右的伤亡,而麦克阿瑟将军认为这个数字太大了。总而言之,从任何一个资料也找不到关于100万伤亡的推算依据,所以这不能成为美国投放原子弹的理由,只是一个借口。

    那么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他们的结论是:美国在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对日本使用这种武器,只是需要一个适合的理由。在当年,日本、德国、苏联等都在加紧研制这种[终极]武器,而且德国的进展还不错。

    进入1945年中期时,日本在战争中已经处于劣势,准备发动妇女儿童做最后的决战,美军战胜日本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时候,美军原子弹研制成功了,而且听说德国的研制也接近尾声,于是美国决定率先使用这种只有他们能够制造的武器。美国找了一个避免伤亡的冠冕堂皇理由,把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当作了试验场所。因为这里以前很少被轰炸,便于观察原子弹爆炸以后的效果。

    另外一个原因来自美国内部,因为研制原子弹已经花费了20亿美元巨资,议会开始有人质疑者是否值得。当局者被迫决定使用原子弹,让众人接受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避免100万美军士兵伤亡,还能让日本无条件投降。

    时间是最好的裁判!相信不久以后,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最为公允的答案。

偷袭珍珠港内幕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指挥日本帝国海军,运用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对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是19世纪墨西哥战争以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发动的攻击,此举直接导致了本来中立的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加速了盟军的胜利,提前结束了二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美国在事前就已经知道了日本的偷袭计划,但是为了激起抱有[坐山观虎斗]的美国人民的愤怒,从而加入二战行列,这项秘密没有被公开,直接造成了数百架飞机和战舰的损失以及几千名士兵的死亡。这是真的吗?日本人又为什么要去招惹美国呢?

    1942年以来,日本在东南亚的侵略已经引起英美等国家的注意。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特别是控制对日的石油输出。日本的石油储备只够6个月,这将意味着大量的飞机坦克会因为缺油而瘫痪。

    日本方面不愿意从最大的战场——中国撤军,只好冒险一搏。他们计划以偷袭的方式摧毁,至少是重创美军的太平洋舰队,消弱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从而方便日本在东南亚掠夺重要的战略物资。根据山本五十六的计划,至少要消灭美国三艘航空母舰。并且他一再强调,必须在华盛顿时间12月7日13点向美国递交宣战的国书。

    而事实上,这封重要的wenjianzai13点40分才送达,这时候珍珠港的战斗已经打响20分钟了。正式宣战成了卑鄙的偷袭,这也更大地激起了美国人的愤怒,造成了美国的宣战。

    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珍珠港受到袭击以前,就已经知道了整个计划。一种说法是,美国破译了那封本该在13点送达的宣战国书。一种说法是,英国人破译了三本五十六的通讯,从而得知整个计划。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情报人员迟步州破译了12月3日由日本外务省给驻美大使的密电,从而由蒋介石转告了罗斯福。

    这些说法都言之凿凿,然而罗斯福是否真的知道,因为没有确凿证据,我们不敢下定论。但是通过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似乎又证明美国确实事先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

    首先,日本奇袭珍珠港的目的并没有真正达到。在袭击发生之前,美军已经把原本停靠在珍珠港的三艘航空母舰开走了。那些被日本击沉的战舰,在最短的时间就被打捞起来,重新装配上了新式设备。后来统计,被日军击沉的战船,只有4艘再也无法修复,其他都在改装后很快投入了战斗。据参加修复的工人说,他们达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包括图纸、零件、武器、雷达等。要知道,改装一艘战舰,光是图纸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一切就好象事先准备好的。由此看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最大目的,根本没有事先。

    其次,美军把大量的飞机转移到附近的小机场,留在珍珠港的飞机都没有停进空荡荡的机库,全部放在跑道上,看起来就好像所有的飞机都在一样。另外,在袭击发生前不久,美军往珍珠港调派了大量的医药品和医护人员,在袭击前一天临时命令取消第二天的休假,改成战备值班。

    这种种疑点,是否都在说明珍珠港事件是美国高层的苦肉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