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6日星期日

乐业天坑

    乐业天坑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白色地区乐业县。天坑是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是由于岩溶地区地下河运行形成地表大面积塌陷造成的。它与常说的“岩溶漏斗”不同,岩溶漏斗一般是斜坡,上宽下窄,天则是四壁岩石峭立,深度百米至数百米以上,犹如一个巨大无比的“桶”。
    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质现象。岩溶地质作用发生在表面上,会形成洼池、峡谷、石林;如果岩溶地质作用发生在地下河里,则会产生溶洞。天坑就是喀斯特地貌中地面与地下综合作用的产物。天坑的形成必须有三个必要条件:碳酸盐岩、地下河和地壳震荡作用。具体的形成过程是:在层理结构发育的碳酸盐岩层下,地下河在不断地流淌,碳酸盐岩因遇水不断被溶蚀,形成越来越大的地下溶洞;而后,地壳突然发生地震或板块碰撞等剧烈震荡,岩层发生垮塌;垮塌后的物质被水逐渐带走,而余下部分的岩层因剧烈震荡形成许多纵向裂隙,并在水蚀的作用再次发生垮塌;如此几次垮塌后,地下溶洞终于露出地面,形成天坑。乐业天坑一座天坑的坑壁都有明显的阶梯形状和纵向裂隙,这是多次垮塌造成的结果;而纵向裂隙的存在表面这些天坑仍有继续垮塌的可能。同时,乐业地区的地下河也在绝大部分天坑底部被发现:天坑底部都有一个地下洞口,洞内有地下暗河,这下地下暗河四通八达,形成丰富的地下次水系,最后全部汇入红水河。另外,关于乐业天坑成群分布的原因,专家推断,这与乐业县特殊的地质构造有关。地质资料表明,乐业县的底层呈S形旋扭构造,天坑分布的地区正处于这个旋扭构造的中部,即连接两个弧形中转的部位,这个地区在地壳震荡时发生的张力最大,形成拉张裂隙,像切豆腐一样把岩石切成纵向的块状结构,在水蚀的作用下,这些裂隙部位不断发生垮塌,形成天坑。这一推断解释了与乐业邻近具有同样地质条件的凌云、田阳、西林等县没有出现天坑的原因。

    大石围天坑是乐业天坑中最大的一个。经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专家和岩溶洞穴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大石围的深度约为613米,长约为600米,宽约为420米,容积约为0.8亿立方米;大石围中还有大面积的罕见的原始森林。因此,大石围天坑是集独特奇绝的溶洞与原始森林以及珍稀动植物于一体的世界的“岩溶圣地”。这里,洞底有洞,洞中有河,两条冷热相汇的地下暗河中的石笋挺拔丛生,石柱峭然擎天,石帘晶莹透亮,石瀑雅致秀丽,景观奇特迷人。


天坑中的珍稀植物:天坑中上层乔木以香木莲为主,天坑底部香木莲一般未成年大树,树围两米左右,树高30米者不在少数。天坑的植物群落中,乔木有短叶黄衫、福建柏、细叶云南松、鹅耳枥、苦丁茶、青冈、细叶青冈、酸枣等树种,灌木和草本植物有九里香、鼠刺、寒兰等。此外,填坑中的棕竹,由于生长年代久远(百年以上),基部节理分外明显,节间显黄绿色光泽。

2023年8月5日星期六

路南石林 The Stone Forest of Lunan

    


 中国的石林奇观位于云南省彝族自治省。“路南”是彝族的音译,含义是“黑色的石头”。这里距昆明120千米,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在庞大的石林范围内,奇峰怒拔,怪石嶙峋,不愧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峰森林”。世界上称为“石林”的地方有很多,但是像云南路南石林如此绚丽多姿的,却绝无仅有。

    据科学鉴定,距今2.7亿年前,石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积上升,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厚岩层中块状碳酸盐发育成垂直节理。此后,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在强烈的溶蚀和日复一日的风化作用下,海水和雨水沿着岩层的垂直裂隙运动,丰沛的水量沿裂隙节理下渗、溶蚀,使溶沟不断地扩大和加深;久之先成石芽,继而形成千百万座拔地而起的石峰,并与众多的石柱、石笋、溶沟、溶斗、溶洞等各种岩溶地貌连片成群,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石林。

    喀斯特石林的发育,离不开地下水系统的支持。完善的地下水道系统能不停息地溶解了石灰岩的水溶液冲走,保证溶蚀过程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最终塑造出像石林这种规模巨大、石峰造型千姿百态的地貌奇观。而地下水道自身也被不断地溶蚀,因此出现了地下溶洞;随着地壳的变动,地下水改道,错综复杂的溶洞系统最终形成。路南石林的地下就有许多神奇的溶洞,例如芝云洞和奇风洞。芝云洞位于石林之西北约3000米处,是岩溶地貌的地下奇观之一。芝云洞洞中有洞,大者可容千人,四壁布满石钟乳,击之有钟鼓声;另有石床、石田、石浪、石秤等物,人们称之为“仙迹”;洞顶岩溶滴落成“笋”,历经百万年,或如仙翁拄杖而立,或如宝塔直刺青天,或如青蛙跃然欲行,莫不惟妙维肖。奇风洞位于石林东北约5000米处,由间歇喷风洞、虹吸泉和岸河三部分组成。

    生物对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的溶蚀也会产生影响。如果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来到石林,人们就会注意到石林的颜色大不一样。原来当雨季来临时,附在岩石表面的藻类和苔藓,由于水分充足,生长旺盛,呈现一种墨绿色,使整个石林远看像一幅水墨画一般;冬季寒冷无雨时,石头上的藻类与苔藓干枯了石林便呈现出一种灰白色。又由于石林地区的石灰岩便面分布着一条条溶痕,凹凸不平,藻类与苔藓的分布也就相应不同,因此即使就单一的石灰岩来看,颜色也仿佛“墨分五彩”般具有丰富的层次。生物还影响了石灰岩的溶蚀速度。夫在石灰岩表面的藻类和苔藓吸收和蓄存了水分,分泌的有机酸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加快了石灰岩地溶解速度,而没有附者藻类和苔藓的石灰岩部分溶蚀的速度就慢。这快与慢的不同,就对石灰岩的形态改变发挥了作用,从而形成了姿态万千的石灰岩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