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
十一月一日,柴可夫斯基和朋友共进晚餐直道凌晨两点,期间喝了大量的酒。第二天,他就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后喝了一杯生水,从此一病不起,直到十二月六日去世。彼得堡著名的医生勃廷逊兄弟诊断后得出结论,是霍乱夺走了这位音乐家的生命。
反对者疑惑丛生,在柴可夫斯基的葬礼上找到了证据。按照当时的俄国法律,霍乱死者必须立即火化,而柴可夫斯基却举行了公开安魂仪式,甚至允许人们靠近瞻仰遗容。有人猜测,柴可夫斯基因为与贵族子弟发生了不正常的关系,被迫服毒自杀。音乐史学家亚历山德拉.欧尔洛娃(Aleksandra Orlova)认为,柴可夫斯基是服用砒霜自杀的。虽然现在很多人同意柴可夫斯基有同性恋倾向,但并不认同被迫服毒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柴可夫斯基是自杀的,理由是他临终前不久创作的《第六交响乐》(也叫做《悲怆交响乐》)自始至终充满了悲剧性的气氛,他们认为这是柴可夫斯基自杀前的告白。甚至还找到了据说是柴可夫斯基的手稿,上面对《第六交响乐》加了标题,显示这部交响乐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力求简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必须短)。他们认为,这是柴可夫斯基把《第六交响乐》作为自己的挽歌在创作的最好好证据。
但是熟悉音乐史的人都知道,一八九三年是柴可夫斯基名望大丰收之年。五月二十九日,英国康桥大学音乐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庆,专门邀请他参加。六月一日的皇家爱乐音乐会又特意演奏了他的《第四交响乐》,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六月十三日,他被授予英国康桥大学名誉音乐教授。他自己的曾经说过,正是这种荣誉和喜悦的冲动,才激动他创作了《第六交响乐》。这里面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杀的动因]。随后的证据显示,那份手稿显然是经过了某些纂改,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不过,很多人还是相信柴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原因是他的同性恋倾向让他感到非常痛苦。事实上,柴可夫斯基有生之年常常是郁郁寡欢的。他创作的《忧郁小夜曲》、《悲怆交响曲》等都反映了这种情绪。
一八八七年,柴可夫斯基娶了一位狂热追求他的女学生安东尼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为妻。当时柴可夫斯基正准备把普希金(Pushkin)的诗作《尤金.奥尼金》(Eugene Onegin)改编成歌剧。诗中的主角尤金在年轻时曾经拒绝了一位姑娘,造成了终生的悔恨。柴可夫斯基入戏太深,不由自主把自己想成了尤金,认为不应放弃这段感情,而走入了婚姻殿堂。然而,柴可夫斯基马上就后悔了,他几乎崩溃。婚后两周,就企图在莫斯科河中自杀。这些事实似乎说明了两点,第一,柴可夫斯基有可能自杀。第二,他的同性恋倾向和不幸婚姻是引起自杀的动因。
虽然在自杀事件以后,柴可夫斯基再没有见过安东尼雅,但是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保持到了柴可夫斯基离开人世。柴可夫斯基认为,自己所遭受的痛苦是上天对他为了结婚的惩罚,是不是这种宿命的悲哀让最终他走向了人生极地呢?一切都仍然是一个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